双溪八景八首 其一 双溪清涨

:

溪流远抱沧波合,山势中分碧树深。雨后晴初最堪赏,风光役尽百年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柳枝词

:
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堤上夹道杨柳繁茂烟雨朦胧,那万缕千条的柳枝让人愁绪更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飞絮满天飘扬离人远去,东风渐弱再难留住那美好的春天。

大堤(dī)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在今湖北省襄阳县。

飞絮(xù)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 :“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 ,意欲取郎千万金 。”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 。“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 ,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 ,耐人寻味。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遣

: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没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得:指得到高歌机会。失:指失去这个机会。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朝:今日。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具体生动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为了押韵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这两句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的独特性。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这样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1983 :1276-1277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3、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4、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417-42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慈姥竹

: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2、 马鞍山市文联编.采石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1313、 闻世震注.历代名家竹诗新注 上: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01:45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攒:通“钻”。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不学蒲(pú)柳凋,贞心尝自保。
蒲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2、 马鞍山市文联编.采石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1313、 闻世震注.历代名家竹诗新注 上: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01:45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夜半天上何所有,只有这遥远的玉绳星白光闪闪。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继而又斜挂在建章宫门前,低吐地对着钟山。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寒江夜来显得更加清澈,静水依旧像一条素练。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天将晓时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像要把落月也泻到大海。沙洲上还凝结着夜里的秋寒。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我独目酌酒在板桥浦,寻找着古人描写这里的诗篇。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可惜谢朓这样的诗人再也不得见了,洒酒江上惆帐填满胸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30-832

天上何所有,迢(tiáo)迢白玉绳。
玉绳:星宿名,李善《文选》注引《春秋元命苞》说,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斜低建章阙(què),耿(gěng)耿对金陵。
建章:宫殿名,南朝宋时建。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chéng)
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支流,源出今陕西西南宁强县,流经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这里即借指长江。霜江:此指长江。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独酌(zhuó)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独酌”二句:谢朓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徵:即”征“。

玄晖(huī)难再得,洒酒气填膺(yīng)
玄晖:即谢朓。《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洒酒:一作“洒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30-832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色图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李白低首谢宣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堤上行三首

: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70-172 .

酒旗相望大堤(dī)头,堤下连樯(qiáng)堤上楼。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yà)满中流。
幽轧:划桨声。中流:在水流之中。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传情竹枝怨(yuàn),水流无限月明多。
桃叶:乐府歌曲名。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月明:月亮光。

春堤缭(liáo)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kē)(é)大艑(biàn)落帆来。
轲峨:高大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70-172 .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第二首:月夜对歌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72-173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32-833页3、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06-90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